2009年4月19日 星期日

閱讀「差異製造者」與生活雜談

最近看了一本書叫「差異製造者」:

詩人瑪雅.安吉羅(Maya Angelou):「如果你不喜歡某件事,就去改變它;如果你不能改變它,那就改變你的態度。不要埋怨!」是全書我覺得最受用的一句話,明確點出「態度」 即所謂的差異製造者,你不禁會想:這不過又是另一本過份吹捧「態度就是一切」的勵志書籍,然而作者卻開宗明義地說:「態度不是一切,但是態度卻能夠在你的 生命中產生改變」。於是,渴望改變的我翻開書頁一窺究竟。
作者定義態度為「透過外在行為來表達的內在感覺」,所以比言語更真誠地呈現出自己,並且左右著你的將來,而態度根據個性、環境、他人的表達、自我定位、經驗、同儕交往、信念與選擇而決定,態度並不能克服天賦的差距,卻能成就改變,書中提出了一些方法,值得看看喔。
http://myblog.marbo.com.tw/openlift/Post/4649

為什麼計畫有時候都無法達成?
為什麼口號與行動都有差距?
為什麼目標無法達成?

信念造成價值觀(選擇);價值觀(選擇)造成行為;行為造成結果

減肥是觀念還是信念?
如果說「減肥是明天的事」那就只是觀念,
如果美食當前可以心如止水不動如山那就是信念。

那麼怎麼改變信念呢?我認為要讓自己潛意識與理智同時認同一件事情,
可以考慮透過學習對自己種心錨或暗示,也很多人運用這種方式戒菸或戒酒。

雖然說行為本身是中立的,但當人受到不平待遇的時候,
第一種反應是直接反應,比較像電影裡黑社會小弟的角色,因為
情緒和行為都是由外在環境影響的很容易為人所控制利用

第二種反應是
情緒仍然不爽,但可以控制行為忍住不發作,但情緒仍然是被影響的。(這也會產生另一種結果,心中憤憤不平的人路會愈走愈小,也是一種影響)

第三種反應是理解對方行為,這個階段就比較容易去原諒對方,因為對方的行為也是受到過去經歷所制約的(對方可能過去所在環境的習慣,或遇不平事為保護自己而衍生學習到負面溝通方式)。

第四種反應是跳脫造成好的結果,溝通的意義只在於結果,上帝讓人打左臉以後如果可以改變讓對方以後不再隨便打人的習慣,會毫不介意地讓右臉也給對方打,但如果踹對方兩腳才可以讓對方有所啟發改變惡習,那就應該踹對方兩腳,行為本身是中立的,重要的是效果,而且出發點是好的。(這是最好的格局)

王力宏有一首歌叫改變自己寫得很好,如果我無法改變世界我就改變自己,當我改變自己我的世界也隨之更好。

願上帝賜我勇氣,改變我能夠改變的事;
願上帝賜我平靜,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;
願上帝賜我智慧,明辨兩者之間的差異。

延伸閱讀:
運用潛意識的奧祕

「The Secret」影片背後的秘密

NLP的心法「假設前提」一
NLP的心法「假設前提」二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